卡杜拉 (Caturra)
波旁和铁皮卡两个豆种催生出了许多天然突变和人工杂交豆种,卡杜拉便是其中之一。卡杜拉是波旁咖啡的一个天然变种,最初发现于巴西。卡杜拉咖啡在中美洲最为常见,因为侧枝多,果实长得很密,所以产量高,咖啡植株低矮,利于采摘,且产量比波旁更高。但正是因此,卡杜拉咖啡口感较波旁更为单薄,甜度也相对较低,但酸味明亮,口感纯净,酸度宜人。
卡图艾 (Catuai)
1950年代,巴西培育出来的栽培种。“Catuai”在当地原住民语是「非常好」的意思。卡图埃是新世界和卡图拉的混种。植株矮小却强壮,能够在狂风暴雨地区生长,产量很高,被视为是最为安全的豆种之一,主要见于中南美洲。波旁、卡杜拉及卡图艾,都同时具有黄色及红色两种版本。
SL28和SL34
最早是在1930年代,由肯尼亚政府委托Scott Labs,海选出适合该国的品种,在逐一编号筛选后,催生出了两个由波旁和传家宝(Heirloom)人工杂交而成的豆种。最终得到SL-28及SL-34,两种咖啡产量均不高,其中SL34产量较SL28稍高一些。两个豆种的抗病性一般,但味道才是人们培育它们的关键。
两种咖啡甜度高,芳香四溢,口味丰富。
SL28通常拥有黑醋栗般的酸质,与繁复的风味展现;SL34虽然稍逊一筹,不过也有亮眼的水果风味。如今两种咖啡成为了肯尼亚主要种植的咖啡豆种,其产量占肯尼亚咖啡出口总量的90%,成为一般公认,肯尼亚咖啡的代表。
象豆(Maragogype)
象豆是铁皮卡咖啡的一个变种,最早在巴西北部发现,植株、叶子乃至于咖啡豆,都比一般阿拉比卡来得硕大。果实大,相对产量较少,英文又称为“The Elephant Bean”。
烘焙后,象豆的提醒是普通波旁和大部分铁皮卡变种的两杯。你或许觉得豆子越大,味道就越丰富,但事实并非如此,象豆虽然口感更加醇厚,但缺乏口味缺乏复杂感,经常用于制作意式浓缩拼配以增加整体复杂度。
鲁依鲁11(Ruiru 11)
1985年肯尼亚研究出来的重产量不重质量的混血品种。阿拉比卡和粗壮豆杂交的品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能算是精品咖啡的;所以在很多专做精品咖啡新鲜烘焙的供货商,如fresh等都没有这些种类。然而,很多即使是进口名品咖啡供货商,却有些把这种杂交豆混入拼配豆(Blend)之中,以降低成本,从上述基因突变种(不论是自然还是科研产物),其风味都与特定的地域条件有很大的关系。新世界(Mundo Novo)
新世界是红波旁和苏门答腊铁皮卡的天然混种,最早在巴西发现。产量高,耐病虫害,1950年代在巴西大量种植,占巴西阿拉比卡咖啡总种植量的40%。新世界产量高,比普通波旁咖啡高出30-40%,且抗病性强。但树较高,不易采收。通常情况下,新世界咖啡由于单株产量较高,甜度较低。
卡蒂莫(Catimor)
卡蒂莫是蒂莫(一种罗布斯塔天然变种)和卡图拉的混种,产生于葡萄牙的实验室。卡蒂莫具有超强的抗病性和适应力,产量高,易打理,且味道独特,带有尖锐的酸味,有时还会带有些许涩味。卡蒂莫可以说是实验室育种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卡斯蒂洛(Castillo)
卡斯蒂洛是另一种实验室培育的豆种,可以说比卡蒂莫更加成功。追寻其起源,卡斯蒂洛由卡蒂莫咖啡经过长时间的培育和人工干预突变、混种而成。哥伦比亚国家咖啡研究中心 Cenicafe 长期致力于寻找抗病性高、适应力强的豆种。虽然卡斯蒂洛咖啡味道略差,但随着哥伦比亚境内种植该品种咖啡的农户越来越多,种植和生豆处理工艺不断完善,卡斯蒂洛咖啡的质量正在得到不断提升。
帕卡马拉(Pacamara)
帕卡马拉诞生于萨尔瓦多咖啡研究中心,是象豆和帕卡斯(一种波旁的天然变种)的混种。其外形酷似象豆,但味道花香四溢,甜度高,酸度宜人。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网站部分内容如图片、我们会尊重原作版权注明出处,但因数量庞大,会有个别图文未来得及注明,请见谅。若原作者有任何争议均可与网站联系处理,一旦核实我们将立即纠正,本文由「Sandbox Smart」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本文意在传播咖啡文化,若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