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的烘焙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咖啡的味道走向,是偏酸?或者偏甜?
在烘焙过程中,烘豆师藉由观察豆子的香气、爆裂声、颜色来判断烘焙的程度。
在销售端,商家则用浅焙/中焙/深焙的浅显术语,方便让消费者理解所买咖啡豆的烘焙程度,推测可能的风味。
著名的美国精品咖啡协会(SCAA)以近红外线测定焦糖化分析数值(Agtron number)来测定咖啡的颜色,其数值从0至100,数值愈高表示焦糖化低、色泽灰白、烘焙愈浅,反之,数值低代表焦糖化高、色泽黑亮、烘焙愈深。
一般国外文献中最常出现的咖啡烘焙度标准来自美国咖啡界的口语 : 由浅至深有「肉桂烘焙」、「城市烘焙」、「义式烘焙」…等八种。
图:使用SCAA烘焙色度表判断焙度
以下为几种常见描述咖啡烘焙度的量测数值、可能的风味与名称的对照
实验参考烘豆设备: Sandbox Smart R1 ,以下同。
- 浅烘焙(Light Roast)
所有烘焙阶段中最浅的烘焙度,咖啡豆的表面呈淡淡的肉桂色,其口味和香味均不足,一般用在检验上,很少用来品尝。按烘焙时间来说接近所谓「一爆」 (注:是指生豆烘焙时受热体积膨胀产生第一次爆裂)
- 肉桂烘焙(Cinnamon Roast)
外观上呈现肉桂色,臭青味已除,香味尚可,酸度强,咖啡味淡,市面上较少贩卖。按时间来说约「一爆」密集前。
- 中度烘焙(Medium Roast)
外观上呈现棕色,,除了酸味外,苦味亦出现了,口感不错。此时酸重于苦、醇度适中,又称美式烘焙。按烘焙时间来说已接近「一爆」结束。
- 高度烘焙(High Roast)
属于浅中烘焙,表面已出现少许浓茶色,苦味亦变强了。咖啡味道酸甜平衡,香气及风味皆佳,是市面上贩卖最多的烘焙豆方式。按烘焙时间来说「一爆」已结束,咖啡豆出现皱折,香味产生变化之时。
- 城市烘焙(City Roast)
外观上呈现咖啡棕色,最标准的烘焙度,苦味和酸味达到平衡又带点甜味,使咖啡产生多层次感,让原本喜好中度烘焙的美国人改变口味,转向喜欢上它。(在一爆与二爆之间)按烘焙时间来说接近所谓「二爆」 (注:是指生豆产生第一次爆裂后继续加热大量丧失水份,体积急速膨胀产生第二次爆裂)
- 深城市烘焙(Full-City Roast)
外观上呈现深棕色,颜色变得相当深,表面出现油亮,偏甜有苦味、且醇厚,适合曼特宁、夏威夷可那等特征强烈的咖啡豆。按烘焙时间来说「二爆」正好开始。
- 法式烘焙(French Roast)
属于深度烘焙,外观上呈现黑色仍带一丝茶色,呈浓茶色带黑,酸味已感觉不出,会有些许油耗味,在欧洲尤其以法国最为流行,因脂肪已渗透至表面,带有独特香味,很适合冰咖啡,维也纳咖啡。按烘焙时间来说「二爆」密集。
- 意式烘焙(Italian Roast)
将咖啡豆烘焙到全黑,表面油光,接近焦化,此时只有苦味,味道单纯有时带有烟熏味。适合果肉厚、酸味强的高地咖啡豆。虽然称为意式,但意大利式浓缩咖啡Espresso却已多采城市或深城市烘焙了。按烘焙时间来说「二爆」结束。
烘豆过程中,有些值得注意的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别当下烘焙的程度,如锅 炉内温度达到160-170度C的区间 ,会开始散发出类似烤面包的焙烤味,便是进入了俗称的「梅纳反应期」,咖啡中的醣类和蛋白质开始大量交互反应,发展出香气。
咖啡进入一爆,会发出类似爆米花的清脆碎裂声响,此时大量水蒸气会冲破豆表。仔细观察,会发现此时咖啡的颜色变化非常快,在不停火的情况下,每5-10秒就会有明显的颜色差异了。
咖啡进入二爆时,咖啡内部的水分所剩无几,主要是二氧化碳泄出豆表,爆裂声音相对细微,类似转开汽水瓶的声音,但此时豆子结构相当脆弱,若不尽快降低火力,温度会突然上升很快(在10秒内就上升3-5度C),将会有烧焦、起火的风险。
烘焙度的判别,无论是用肉眼、爆裂情况,或者用焦糖化分析仪器,都还是会有人为操作的误差。(某些特殊豆种,如某些批次的埃塞俄比亚西达摩日晒的一爆声非常细微,或者如一些肯尼亚咖啡豆,豆表颜色很深但整体却还没烘透。)所以建议还是针对个别豆种多做尝试,并且以杯测和冲煮的风味表现作为最终评判的标准。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网站部分内容如图片、我们会尊重原作版权注明出处,但因数量庞大,会有个别图文未来得及注明,请见谅。若原作者有任何争议均可与网站联系处理,一旦核实我们将立即纠正,本文由「Sandbox Smart」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本文意在传播咖啡文化,若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