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 危地马拉 (一)

2022-08-01

咖啡一般种植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又称之为“咖啡带”,而咖啡带内,又可以大致分为美洲、非洲以及亚洲太平洋三个大区域。

非洲咖啡果酸明显、亚洲咖啡草本香料为主,而美洲咖啡则更多是平衡感佳,坚果以及可可更为突出。

其中美洲拥有众多的咖啡产国,包括大产能的哥伦比亚和巴西,因瑰夏咖啡闻名的巴拿马,蜜处理著称的哥斯达黎加等,美洲各个咖啡产国各有特色,百家争鸣。 当然,谈及美洲咖啡,危地马拉也是绕不开的产国。

危地马拉基本情况

瓜地马拉风景迷人,素有“常春之地”、“常春王国”的美名,据说在印第安语里,“危地马拉”这个词的意思是“森林茂密的土地”。 危地马拉虽然美丽,但天灾人祸并不少,地壳运动剧烈,火山喷发以及地震都时有发生。

而说起危地马拉,我们也常常可以联想到其历史悠久的玛雅文明,可惜的是十六世纪危地马拉沦为了西班牙的殖民地,大量的玛雅文化被摧毁。 1821年中美洲宣布脱离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并成立了中美洲联盟临时政府。 1838年,危地马拉从该联盟中独立出来。

虽说是独立了,但依旧动荡不安,受长期内战影响,危地马拉工业基础薄弱,经济长期停滞,所以危地马拉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全国一半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巴西的咖啡热也让包括危地马拉在内的一众中美洲国家开始以咖啡作为经济作物。 咖啡与香蕉、棉花、糖等为该国的主要出口农作物。

19世纪40年代,危地马拉出口主要本依靠胭脂虫——一种寄生在仙人掌上的染色虫,晒干后成明亮红色,在当时欧洲市场具有非常大的市场。 但但是掌权者担心过度依赖出口,故想发展多元化农业,实现自给自足,除了咖啡之外,还鼓励种植蔗糖和棉花。 显然担心是有必要的,因为1856年欧洲人发明了复合苯胺燃料,胭脂虫被淘汰不再走俏。

危地马拉要想大力发展咖啡,离不开天时与地利。 瓜地马拉北边是墨西哥,东北是伯利兹,东南则与洪都拉斯以及萨尔瓦多接壤,整个国家国土面积不大,但却有多处种植着咖啡。

瓜地马拉从整体而言地处热带,境内多火山,北部及东部沿海平原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南部山地属亚热带气候,一年分干湿两季,5到10月为湿季,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 东北部年降水量2,000到3,000毫米,南部为500到1,000毫米。

这里不得不提危地马拉咖啡协会,危地马拉咖啡协会翻译自Asociación Nacional del Café,简称为Anacafé,所以也有人译作安娜咖啡协会,该协会成立于1960,代表危地马拉的所有咖啡生产者。

瓜地马拉咖啡协会由国际咖啡组织(英语:International Coffee Organization)的先驱成立,延续1928年危地马拉中央政府成立之中央咖啡处(La Oficina Central del Café)的咖啡产量集中统计工作。

瓜地马拉咖啡协会将危地马拉种植咖啡的地方划分为八大产区,其中包括安提瓜、薇薇特南果、科班、阿提特兰湖、法拉罕高原、圣马可火山、阿卡特南果以及新东方,其中五个为典型的火山地质产区。

刚刚提到危地马拉地理面貌得天独厚,包山包海,坐拥热带雨林、火山地质、高原纵谷以及多变多元的微型气候,所以韩怀宗先生在其《世界咖啡学》中写危地马拉的时候,采用“高地火山雨林之味”作为危地马拉篇章的副标题。

瓜地马拉咖啡产区

安提瓜

古代

安提瓜作为危地马拉最著名的其中一个产区,海拔介于1500到1700米,丰富的火山土壤、低湿度、充足的阳光和凉爽的夜晚是其特点。

安提瓜产区被三座火山环绕,分别是阿瓜Agua,富埃戈Fuego,以及阿卡特南戈Acatenango。 每隔一段时间,危地马拉三座活火山之一的富埃戈火山就会为安提瓜的土壤增添一层富含矿物质的火山灰

造成的结果是安提瓜产区的土壤中富含大量的火山轻石,这些轻石质量轻而细孔多,更能锁住土壤中的水分,反而弥补了安提瓜产区降雨量低的劣势。 同时在安提瓜产区,树荫特别浓密,这就保护了咖啡树免受该地区偶尔的霜冻。

肥沃的土地、火山土壤、优良的种植条件造就了安提瓜产区的咖啡。 危地马拉咖啡协会形容该地区咖啡多带有优雅以及平衡的口感,香气浓郁,口感香甜

 

阿卡特南戈山

阿卡特南戈维利

阿卡特南戈山谷产区就在安提瓜的隔壁,山谷气势磅礴,咖啡产区沿着火山山谷栽种,而山谷能保留住温湿的空气,再加上昼夜温差,使得该地十分适合种植咖啡果实。

文章来源于咖啡知识有限 ,作者丹尼尔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网站部分内容如图片、我们会尊重原作版权注明出处,但因数量庞大,会有个别图文未来得及注明,请见谅。 若原作者有任何争议均可与网站联系处理,一旦核实我们将立即纠正,本文由Sandbox Smart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本文意在传播咖啡文化,若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发表评论